街市梭羅魚誤混有毒雞泡魚出售 李彩華:雞泡魚繁殖季需留意
發布時間: 2018/04/26 16:44
最後更新: 2018/04/26 16:44
港人愛買梭羅魚煲湯,有網民在網上圖文並茂發貼稱,近日在將軍澳街市購買梭羅魚回家,發現當中混有俗稱雞泡魚的河豚,因雞泡魚有毒性,呼籲市民要小心。不少網民隨後也留言稱,最近買梭羅魚也發現不知名魚種。據食物安全中心資料顯示,河豚毒素主要分布在卵巢(魚卵)、魚肝和魚皮,人體過量攝取會中毒甚至可致命。
事主近日在社交網站facebook將軍澳及將軍澳+西貢友群組發帖,事主發貼稱,
去彩明街市購買到一斤28元的梭羅魚,回家處理時發現當中混有雞泡魚,請大家通知家人多加留意,尤其老人家。
因雞泡魚有毒性,事件引起網民熱議,大批網民直言恐怖,也有網民留言近日購買梭羅魚時也發現不知名品種;有網民質疑魚檔不可能分辨不到兩種魚,但亦有網民相信魚販在揀魚時看漏眼。
事主及後解釋,不肯定魚檔本身有沒有留意到,因為魚檔都是一大盆中再裝入袋秤大約一斤給她,她回到家倒出來沖洗時,可能兩款魚差不多大,初時都不覺當中有雞泡魚,攤開細看才見到有雞泡魚。
該名網民又稱,已聯絡魚檔,魚檔員工亦看到其在網上分享的貼子,魚檔員工承諾以後會多加留意。
專家:雞泡魚繁殖旺季 提醒市民要多加留意
海鮮業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表示,現在是雞泡魚繁殖汪季,漁民撈起漁獲時不以為意,呼籲市民在買魚時要多加留意。他又稱,雞泡魚的毒素主要在內臟,如市民處理不當,進食後嚴重可致命。
根據食物安全中心資料顯示,雞泡魚(河豚)毒素是一種毒性強烈的海洋生物神經毒素。專家相信,河豚毒素很可能是由經常與海洋生物有關的海洋細菌所產生。以河豚來說,河豚毒素主要分布在卵巢(魚卵)、魚肝和魚皮,而魚肉則通常不含毒素。
而河豚毒素非常耐熱,即使經過烹煮和乾燥等食物配製過程後,毒素仍會存在魚的組織內。因此,進食河豚和刺規等含有河豚毒素的魚類是十分危險的。
市民攝入約1至2毫克河豚毒素可致命
另外,專家估計,只需0.2毫克河豚毒素便可令人出現中毒徵狀,市民攝入約1~2毫克河豚毒素便可致命。中毒徵狀通常會在病者吃下毒素後10至45分鐘出現,但亦可延至3小時或以上。
病者會覺得面部及手腳感覺異常,隨後可能出現眩暈或麻痺,亦可能會有噁心、嘔吐、腹瀉和上腹疼痛。病者繼而可能會有呼吸急速等徵狀,並可能出現低血壓、抽搐和心律不正。